這部電影是最近在風行網上看到的
我被它的簡介嚇到了,於是我決定把它看完,
在看完前,我上網google了一些資料,
我有些震憾,我甚至不太能想像,這八年的軟禁生活,小女孩的心靈如何能承受?
先來談談<3096 tage> 又名3096驚世拐帶 這部電影
以下從維基百科擷取
《3096天》(英語:3096),由莎莉·賀文,在2013年拍攝成由娜塔莎·坎普希真實改編為德國電影,也就是在1998年3月2日(春天)早晨,娜塔莎·坎普希,在上學途中被36歲的沃夫岡·普里克洛普爾綁架,長達8年內,在車房地下室牢內。根據資料,娜塔莎·坎普希則由愛爾蘭藝人安東尼婭·坎貝爾-休斯演出這個角色[1],而沃夫岡·普里克洛普爾則由丹麥藝人托爾·林德哈特演出。
這是真人實事,而這部電影沒有太多的血腥或是暴力
不灑狗血,不談戲劇張力,就像是部紀錄片,
所以我想分享的不是電影內容多麼精彩,
而是看完電影後的一些震憾和想法
娜塔莎,被拐走犯人生活的這八年,她勇敢的寫下這些日子(以下摘自博客來)
1998年3月,十歲的娜塔莎.坎普許被綁架,並被關在一個車庫地下室長達八年半。
八年半來,娜塔莎.坎普許在三坪大的黑暗地牢中生活,沒有太陽,沒有月亮。
八年半來,娜塔莎.坎普許不斷的被歐打、羞辱,甚至聽到骨頭被打到斷裂的聲音。
八年半來,娜塔莎.坎普許每天都衣不蔽體,甚至被迫剃光頭髮、半裸著做著奴隸般的粗重工作。
八年半來,娜塔莎.坎普許不止一次的試圖自殺,可是另一個自我又不斷的要她別放棄求生的希望。
八年半來,娜塔莎.坎普許被迫改變原有的名字,甚至要稱呼綁匪「國王」。
八年半來,娜塔莎.坎普許因長期的營養不良與饑餓而骨瘦如柴。
在不斷的惡夢中,2006年8月,娜塔莎.坎普許總算成功逃脫……,綁匪則在第一時間畏罪自殺……
或許是因為年紀輕,加上歹徒還沒有那麼病態,所以娜塔莎也許基於憐憫的心,
也知道這個人讓她有吃有穿的生活下去,所以她選擇服從,這是要活命的首要方法
但卻從未放棄逃走.....找回自己的名字和身份和生活
這個歹徒綁架"擁有"娜塔莎的動機,
只是因為娜塔莎對他的淺淺微笑,讓他開始精心的策劃做一間密室來"飼養"
他想要的"女僕",他想要真正擁有一個支配的權利,從他和他的母親那裡奪回
然而他為什麼要這麼做,想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?
都隨著他畏罪自殺衝撞火車那一刻,劃上句點.
無法得知,但我相信他太缺乏愛,被愛,被肯定,所以他必須去製造一個得到愛的來源
這是錯誤的方法,剝奪一個女孩的青春歲月八年多,強逼式的灌輸偏差的思想
也讓自己同時與娜塔莎綁在一起,他禁箇了她,而其實,他也被她禁箇
在這裡也分享一篇網誌,關於這本書的整理
http://incestrapestudy.blogspot.tw/2013/07/3096.html
歹徒對娜塔莎做的事和不合理的要求
例如裸上身做家事,要求她稱呼他為主人 國王 都只為了自己享有支配權
但從電影中,我感覺到一些些的 歹徒對娜塔莎的愛
這或許是他與娜塔莎之間存在的安全的距離防線吧!
如果已為人父人母的家長們
看完這部電影應該會產生一些憂慮感,因為現在社會擄人綁架甚至拐騙的案件還是很多
除了保護好孩子以外,我覺得訓練孩子的冷靜和警覺也是重要的
看過幾則書評後,社會對於受害人的一些評論才是更無謂的
這已經是一段夠令人難受與掙扎的過程,但媒體卻會因"故事"不夠精彩而忽略到這件事背後的意義
反而質疑娜塔莎為何那麼久才努力逃出.....
甚至一股腦的就認為娜塔莎的行為就是「斯德哥爾摩症後群」
「註:斯德哥爾摩症候群(英語:Stockholm syndrome;瑞典語:Stockholmssyndromet)又稱為人質情結、人質症候群,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加害者產生情感,甚至反過來幫助加害者的一種情結。」
有多少的受害者沒有機會再見到家人,更別說是還能冷靜深刻的記錄下在她身上遭遇的一切
不顧社會議論而面對自己的傷疤?
我相信對娜塔莎而言,她出書寫出她的經歷就是想讓社會大眾跳過猜測,
同理心的思考,還給她生活的空間和自由,
用坦然的心態來面對未來更長遠的生活.....
推薦這本書.這部電影給大家
也深刻感受到,時刻給予家人溫暖的愛與關心,別讓遺憾發生 :)